2007年4月15日

回憶哥哥……那一天

看過王兜的網誌,才醒起哥哥張國榮已經逝世四周年,回應他的網誌時提及,為什麼到仍覺得哥哥好像從沒離開般?原因不只是他的風采與才華,還有是他不像梅艷芳與羅文般,讓我們看到他們逐漸褪色的一面,哥哥就是不許人間見白頭,剛巧事發那一天,沒有一間傳媒拍攝到他倒臥街頭的容貌,因此令人覺得他的離去好像很不實在。

為什麼當時消息靈通的傳媒,甚至以突發新聞為主的東蘋太,都沒有拍攝到一張現場或送院相?按道理,以事發地點──中環文華酒店與事件的配合,應該會挑動各傳媒的神經,但結果竟然是沒有。 到底原因何在?

記憶應搜尋至2003年4月1日,先要說那一年有很多事發生,每一天在報館都好像經歷了很多,到了那一天,卻好像經歷了更多,但記憶卻又很模糊,只有收到張國榮自殺的消息後,頭腦才最清醒。

大約在旁晚六時許,接近七時,夜間的坐堂同事本本突然收到消息:張國榮自殺,但消息還不很確定,幾經追查,終確定他已被送院,原來消息是從醫院那邊傳出,因為有行家在醫院駐守。據知,當時他們察覺負責調查的警員神色有異,才得悉送院的事主就是哥哥。

雖然消息是來自醫院,但為何之前沒有一絲風吹草動?後來才知道,原來是報案的訊息太平凡,挑不起傳媒的好奇心。據悉,當時報案的資料是這樣的:有人暈倒街頭,現場是干諾道中文華酒店門外……

首先person collapse(有人暈倒)從來不是傳媒那杯茶,除非當日無新聞到不得了,或某些記者較多、人手過剩的報館,才會派人到醫院走一趟,否則不會無故動員採訪,其次是事發現場在酒店外的街頭,於是連地點的吸引力也欠奉,再加上事發前剛巧在上環荷李活道有一宗古董店槍擊案,事件嚴重。

按照本港傳媒突發界的佈防規則,人手少的報館,通常只有一輛採訪車派駐港島區,記者通常也只得一名,東南西北有事都靠晒佢,至於人手多的,則會派多兩架,但分散在港島各區,一個在東,另一個便要在南,於是當日在港島西區的採訪車都湧往採訪上環槍擊案,又怎會為了中環僅僅一單有人暈倒街頭而放棄那宗較嚴重的新聞?

因此,哥哥臨終的容貌能免被拍下,是在多個因素與巧合下造成,也可能是上天所賜,好讓他把最美好的一面留下來吧!